新聞縱橫
媒體廈大
新聞縱橫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現實取向,指出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需要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展現出共產黨人的政治智慧和探索精神,勇于回答一系列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黨治國理政的...
2022-11-24
黨的二十大著眼于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確立了一系列重大理論觀點和重大戰略思想,凝練形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成果,確定邁進新戰略階段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社會科學研究處將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馬克思主義在人文社會科學工作中的指導地位,團結帶動全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將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二十大精神上,著力推進哲學社會科學知識創新、理論創新與方法創新,全面推動人文社會科學能級提升,全...
2022-11-23
11月24日,《科技日報》頭版頭條“創新故事”欄目刊發深度通訊《首支國產HPV疫苗的攻堅之路》,講述我校夏寧邵教授團隊開辟了一條全新的技術線路,研制首支國產HPV疫苗背后的故事。通訊從“鎖定大腸桿菌生產人用疫苗”“每個環節都經歷無數次試錯”“首支走出國門的HPV疫苗”三個層次,講述夏寧邵帶領團隊不斷突破重重技術挑戰,為全世界疫苗研究和生產貢獻出一種質優價廉的選擇。文章說,“基于這套自主創新的技術線路,中國有...
2022-11-24
11月24日,《科技日報》“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特刊”推出主題為“勇擔科教興國使命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大學校長談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專版。本期專版刊出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廈門大學四位校長結合各自學校實際,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思路和舉措的文章。其中,我校校長張宗益文章題為《重構科研組織模式,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張宗益在文章中說,廈門大學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以打造國...
2022-11-24
近日,團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動指導中心、中國科技技術協會、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公布了2022年全國大學生科技志愿服務示范團隊入選名單,我校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童芯共翔志愿服務隊脫穎而出,順利入選,成為全國300支大學生科技志愿服務示范團隊之一。本次大學生科技志愿服務示范團隊的選拔是根據《中國科協教育部共青團中央中央文明辦關于聯合開展高校大學生科技志愿服務工作的通知》精神,由團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動指導中心、中國青...
2022-11-23
11月16日,福建臺灣海峽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臺海站)第一屆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暨戰略規劃研討會在臺海站東山實驗場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召開。廈門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林東偉,臺海站學術委員會傅伯杰院士、焦念志院士、戴民漢院士、于貴瑞院士、呂永龍教授等17名學術委員,福建省科技廳、生態環境廳、林業局、海洋與漁業局、氣象局、地震局、環境科學研究院、林業科學研究院,中國地震局廈門海洋...
2022-11-22
11月17日下午,廈門大學2022年暑期社會實踐總結表彰大會在科藝中心多功能廳舉行。校黨委副書記徐進功、校關工委常務副主任賴虹凱出席。校團委書記洪海松從基本情況、主要特點、成果成效和下一步思考四個方面總結了今年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整體情況。校黨委學生工作部副部長劉俊英宣讀了《廈門大學2022年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表彰決定》。與會領導為2022年暑期社會實踐積極分子、優秀調研報告獲獎者、優秀團隊和優秀指導教師頒發獎狀...
2022-11-19
近日,團中央青年發展部發布2022年“三下鄉”社會實踐優秀團隊名單,廈門大學“追尋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閩山閩水物華新”福建省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隊(南片)入選該名單。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承好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開創的寶貴思想財富、精神財富和實踐成果,2022年7月,由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牽頭,包括華僑大學、集美大學、閩南師范大學等高校師生共同參與的“追尋習近平總書記...
2022-11-20
媒體廈大
廈大舉行1948屆校友周詠棠先生新加坡信托基金捐贈儀式。(本報記者 林銘鴻 攝)在周詠棠去世一年后,昨日,廈大舉行1948屆校友周詠棠新加坡信托基金捐贈儀式——總計312萬美元(合人民幣2200多萬元)全數捐給廈大。這是這位廈大臺灣校友留給他母校最后一件大禮。從1991年開始,周詠棠在廈大設立資助困難學生的助學金,捐贈醫療設備等。廈大表示,一定會用好這筆善款。據介紹,周詠棠此次捐款也將匯入周詠棠助學基金,資助家境困...
2022-11-19
張金惠進行剛柔并濟柔性觸覺傳感器制備實驗。廈門大學供圖智能機器人如何實現類人的高靈巧操作?觸覺傳感器在當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就好比皮膚之于人,智能機器人的“皮膚”——觸覺傳感器越靈敏,類人操作也就越靈巧。近日,廈門大學周偉教授團隊在柔性觸覺傳感器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提出了可以實現超靈敏高頻動態力檢測的柔性觸覺傳感器新工作模式,突破了傳統傳感器靈敏度的理論極限值并得到顯著提升。這意味著,有...
2022-11-17
受訪者供圖給大黃魚出“考題”、用芯片檢測“優等生”,來自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的徐鵬教授團隊,把基因大數據技術用在了魚的身上,只為找到那尾“最優秀”的抗病大黃魚。大黃魚是我國養殖產量最高的海水魚,全國95%以上大黃魚苗種在福建培育。但長期以來,大黃魚養殖產業卻一直備受“白點病”“內臟白點病”的困擾。2016年,徐鵬回到母校任教,確立了以海水養殖魚類良種選育為應用研究方向后,對準了令養殖戶頭疼的大黃魚“...
2022-11-17
連日來,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宣講團成員分別在廣西、河北、福建等地宣講,并與基層干部群眾互動交流。中央宣講團成員、中央組織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長姜信治在廣西南寧作宣講報告。姜信治對黨的二十大精神進行了全面闡釋和系統講解。報告會以電視電話會議形式召開。姜信治還來到廣西柳工集團、廣西師范大學等地,向企業職工和高校師生代表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宣講團成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陸昊在河北石家莊...
2022-11-16
近日,2022全球減貧伙伴研討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在北京舉行。會上發布了第三屆全球減貧案例征集活動104個獲獎案例,其中我省10個案例入選。它們分別是:省人社廳提交的《動態監測促精準幫扶——福建省精準就業幫扶案例》、省農科院提交的《“金種子”鋪就脫貧路——水稻機械化制種技術助力福建省建寧縣打贏脫貧攻堅戰》、廈門市鄉村振興局提交的《“雙帶”模式撬動“雙向”產業轉移幫扶賦能——廈門臨夏東西部協作的實踐》...
2022-11-15
12日,第十七屆中國青年科技獎揭曉,并在浙江溫州召開的2022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開幕式上頒獎。廈門大學推薦的廈門大學尤延鋮教授、福建省科協推薦的福建農林大學徐通達教授榮獲該獎項。尤延鋮,現任廈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黨委副書記、常務副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尤延鋮長期從事空氣動力學理論、內外流一體化設計等方面應用基礎研究;主持完成裝備預先研究、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基礎研究、基礎加強重點項...
2022-11-14
廈門大學12日透露,在11日于北京舉行的2022年全球減貧伙伴研討會上,第三屆“全球減貧案例征集活動”最佳案例對外公布,《用好用足高校資源賦能區域產業發展——廈門大學建設隆德縣康業扶貧產業園案例》成功入選,并將被收錄到《全球減貧案例集2022》當中。據廈門大學介紹,該研討會由中國國際扶貧中心、國際農業發展基金、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和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單位聯合主辦,共有來自政府部門、國...
2022-11-13
來閩開展宣講的中央宣講團成員,十二屆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施芝鴻11月9日先后赴泉州和廈門,向理論工作者、基層社區干部群眾和高校師生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
2022-11-10
文化日歷
通知公告
文化日歷
21
11
文化日歷
15
11
文化日歷
21
10
文化日歷
17
10
文化日歷
27
09
文化日歷
17
09
文化日歷
通知公告
09
09
06
10
每日一書

長江中游的人地關系與地域社會
本書通過對長江中游地區民間文獻特別是民間碑刻與古代冥契的收集和整理,對該地區人民的生計方式的轉變、生計方式對環境的適應、以及為適應地理環境而產生的這種生計方式所形成的社會關系、地域社會的變遷及其區域差異等問題進行了研究。

專題學習



